从技术“在线”到内容“破圈”,看2020徐汇演艺重启之路→
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全球演艺机构和艺术家们而言,都是异常艰难的一年。疫情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一些新作甚至来不及亮相,就得匆匆卸台封装。在重启之前,囿于有限社交空间内的观众和演艺从业者,都不得不面对几十年未遇的“至暗时刻”。
好在,“云剧场”的打开让艺术透出了一道亮光!国内演艺市场并未困顿太久,一系列通过直播或录播方式打造的“云演出”,抚慰着疫情期间观众焦灼的心情。此后,“云彩排”“云练功”“云考核”“云发布”“云导览”“云签约”等更多元的在线艺术分享形式纷纷诞生,成为特殊时期最好的文化陪伴。传统演艺曾与互联网在线技术相隔甚远,但却通过这次意外的碰撞,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。尤其是借助直播经济和新媒体技术的优势,一批演艺IP、演员转型成为新流量,他们“破圈”与观众垂直交流,提升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亲密度。这些,正是国内演艺行业顶住疫情压力的勇敢突围。
“客厅音乐汇”节目拍摄现场
2020年5月,位于徐汇区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率先推出的抗疫题材剧《热干面之味》,探索“先线上、后线下”的作品创作运营模式。在剧场仍未回归之时,该剧先在B站上直播,吸引观众16.6万人次,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社交空间逐步回归,再分别进行户外高清直播演出与剧场正式演出。这种先于市场热度的尝试,无论从演出角度、还是技术与市场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。从技术支持到文本塑造,从选题孵化到传播媒介,都是传统剧场艺术较为陌生的领域。
创办于2004年的徐家汇公园“星期音乐会”,每周六下午,总有观众在“百代楼”前的草坪上早早等候。数百期节目引来40多万人次听众,很多人都是节目的固定粉丝。疫情以来,音乐会始终未能举办,让老观众颇为着急。徐汇区文化馆的活动策划团队思考,找到了“星期音乐会”突破转型的方式——由线下变为线上,变身“客厅音乐汇”亮相B站,增加了更多触及年轻人的可能,也进一步拉近了音乐和观众的距离。徐汇区文化馆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发起的“艺起前行”活动,对抖音和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定经验,为了把音乐会搬到线上,团队花了将近两月时间碰撞创意,设计举办阿卡贝拉、民乐等不同活动,并根据不同曲种选择搭建不同的“客厅”来拍摄,将文化服务的受众面和文化艺术的传播力无限延伸。
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,无论线上线下,观众回归文化演出生活的心情尤其迫切。徐汇区各街道结合自身特色与文化资源,推出广受欢迎的各式艺术演出,精彩纷呈。
田林影剧场举办“田间林音之千年史诗?雪域传奇——格萨尔藏戏展演”,来自甘孜色达的耶吾布美藏戏团,为观众演绎了国家级非遗格萨尔藏戏的魅力。
戴晓莲、徐伟钦、潘天行演绎“阳关三叠”
无剧场话剧《那年桃花》
此话剧通过网络各平台进行了直播,直播时最高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1万,微博话题讨论数量达到6600余次,阅读量超过1200万次,观众们对无剧场话剧的创意和表演内容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。
随着各种演艺新空间、户外新剧场的兴起,铸造了“第三生活空间”的新模式,办公场所、消费生活、文化休闲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,演艺市场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从技术“在线”到内容“破圈”,疫情下的国内演出行业在重启之路上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,剧场文化早已突破了“剧场”的界限,进行着各种“跨界”,不断“破圈”发展外延。演出属性的剧院,如今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功能定位更加复合,产业破圈融合也铸造了越来越多的都市新场景、新经济。